香榧的品系很多,其中細榧具殼薄、仁滿、質(zhì)脆、味香、成熟早、較豐產(chǎn)穩(wěn)產(chǎn),是香榧生產(chǎn)的主栽品種。在引種時,務必要了解其品系。
造林地要求:香榧為雌雄異株,淺根性、半陰性常綠大喬木。性喜溫和濕潤氣侯。一般自然分布在海拔200—700米的群山對峙、翼流蜿蜒、朝夕多霧、直射光較少而散射光較多的山腰谷地、溪流兩旁坡地,以土層深厚肥沃,質(zhì)地松軟、排水良好的微酸性至中性土壤為好。忌風口栽香榧。
栽植技術(shù)標準:種植時間以秋末冬初和早春為宜,注意避開隆冬。定植株行距4.5米×5.5米,同時應間栽3%的雄株作為授粉樹。挖大穴,規(guī)格為60厘米×60厘米×60厘米。要求苗木粗壯、根系發(fā)達。施用腐熟有機肥作基肥,與表土混合后放穴底,用表土回穴填隔離層后種植,種植時用濕土保濕護根,讓濕土與根系密接,做到淺種、高復、壓緊實,上面蓋浮土。
施肥:幼樹除冬季施用遲效有機肥外,生長期施速效肥3—4次,每株每次用尿素50—150克;成年樹除冬季結(jié)合深墾撫育施基肥外,在花期和9月采收后,各施追肥一次,每株每次施尿素加復合肥1—2公斤。推廣使用無公害的有機肥、生物肥、專用復合肥,采用套種綠肥、秸桿覆蓋、香榧外果皮還山等措施改良土壤。
抗旱:幼樹四周圍遮陽網(wǎng)罩,保濕防曬,改善植株的光照、通風條件。采用泥炭浸出液浸泡或黃腐酸噴施,抑制蒸騰,以維持移栽初期苗木水分的平衡。夏季用草覆蓋地面,減少蒸發(fā),保持水分,改善局部氣溫條件,防止日灼。在缺水的地段用吸水膠,利用膠體的吸水保水功能,增加植株抗干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