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名:苧麻夜蛾
學(xué)名:cocytodes coerulea guenee
別名:紅腦殼蟲、搖頭蟲
類別:屬鱗翅目,夜蛾科。
分布:廣布全國各地。
寄主:麻、蕁麻、蓖麻、亞麻、大豆等
為害特點(diǎn)
幼蟲食葉成缺刻或孔洞,嚴(yán)重的僅留葉脈。致受害株生長緩慢或停滯,植株矮小,麻皮薄,纖維質(zhì)量低。形態(tài)特征成蟲體長20一30mm,翅展50—70mm,體、翅茶褐色。
形態(tài)特征
成蟲體長20一30mm,翅展50—70mm,體、翅茶褐色。前翅頂角具近三角形褐色斑;基線、外橫線、內(nèi)橫線波狀或鋸齒狀,黑色;環(huán)狀紋黑色,小點(diǎn)狀;腎狀紋棕褐色,外具斷續(xù)黑邊;外緣具8個黑點(diǎn)。后翅生青藍(lán)色略帶紫光的3條橫帶。卵長約1mm,扁圓形,米黃色,卵殼上有放射狀縱紋,縱紋間具橫紋。
幼蟲體長60一65mm。3齡前淺黃綠色,3齡后變?yōu)辄S白或黑色兩型:黃白型,頭黃褐色,布有細(xì)小顆粒。體黃白色,前胸盾片、臀板橙黃色;氣門線、氣門上線黑色,腹氣門四周桃紅色,各體節(jié)背面具黑橫紋5—6條,胸足黃褐色,腹足外側(cè)黑色。黑色型,體黑 色,頭部、前胸盾片、臀板黃褐色;氣門線、氣門上線黃色,各體節(jié)背面具黃色短橫紋5—6條。
蛹長24—33mm,體棕色至黑褐色,蛹體粗壯,翅芽達(dá)第4腹節(jié)后緣,觸角長,腹端有粗狀的尾刺2根。
蛹。長24~33毫米,體粗壯,初為棕色,后轉(zhuǎn)為黑 褐色。翅芽達(dá)第四腹節(jié)后緣。胸腹背面光滑;僅有少數(shù)刻點(diǎn)及短橫線。腹部氣門大,呈新月形,后胸氣門則極小。腹端圓形,有兩根粗壯的臀棘,先端鉤狀。
卵:扁圓形,長約1毫米,乳白色。卵面有若干放射狀縱紋,縱紋之間又有橫紋。
生活習(xí)性
長江流域年生3代,以成蟲在麻田、草叢、土縫或灌木叢中越冬。湖南5月上中旬一代幼蟲盛發(fā),二代7月上、中旬盛發(fā),三代8月下旬盛發(fā),成蟲白天多隱蔽在麻莢中或麻田附近灌木叢中,黃昏和黎明前活動旺盛,多把卵產(chǎn)在麻株葉片背面,有集中產(chǎn)卵習(xí)性和趨光性。卵經(jīng)6天左右孵化,幼蟲共6齡。初孵幼蟲群集頂部葉背為害,把葉肉食成篩狀小孔,幼蟲活躍,受驚后吐絲下垂或以腹足、尾足緊孢葉片左右擺頭,口吐黃綠色汁液。3齡后分散為害,5齡后食量劇增,每天食3—5片葉。幼蟲期16—26天,老熟后爬至附近枯枝、落葉或表土中化蛹。氣溫高、濕度大的年份或時晴時雨利其發(fā)生。
防治方法
(1)從5月下旬至8月下旬及時查田,注意摘除著卵葉片和幼蟲群聚的葉片,集中處理,深埋或燒毀。
(2)6月上旬頭麻收獲后,第一代幼蟲入土化蛹時,及時中耕可消滅蟲蛹,也可在頭麻收割時,留下幾棵麻株,誘集幼蟲,集中殺滅。
(3)在3齡幼蟲群集為害時,于清晨露水未干前檢查蟲情,并用草木灰或2.5%敵百蟲粉撤施在葉背面,把低齡幼蟲殺滅在分散之前。
(4)必要時噴灑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每667m噴灑對好的藥液50—75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