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些普洱茶知識的朋友都知道,對于普洱茶茶湯的描寫一般都是用醇厚,濃郁,香馥來形容的。很多朋友在品茶的過程中可以很直觀的品出茶的濃淡。但是對茶的厚度不是很了解,或者這樣說會有些抽象。其實上述描述茶湯的詞匯,跟反應茶湯厚度有一定的關(guān)系,厚度就是厚實給人舒服的感覺。當你品茶時,茶湯經(jīng)過口腔到達咽喉時那種飽滿感。
普洱茶第一人鄧時海在《普洱茶》一書中對普洱茶水性的厚、薄、利作了詳實的解釋。他說:普洱茶水性在還沒有到達化盡之前,有厚、薄、利分別。這些厚、薄、利在口腔的感覺,使品茗者有厚重甸實或輕薄浮蕩或刃利之感。
水厚和茶湯濃度并不相同,厚是普洱茶質(zhì)地的關(guān)系,茶湯在一定的強度,溶于水中物質(zhì)成份較多的,在口感上覺得會比較混厚稠密。越稠密者稱之越厚,或越稠。
濃是沖泡技術(shù)上的影響,同樣一泡茶,茶葉浸泡在熱水中越長,茶湯就越濃,也就是茶湯的強度增加了。相反的如浸泡時間很短,茶湯便會顯得淡淡的,與水性厚薄無關(guān)。往往厚、重以及巔實都是相伴共存的,所以有說茶湯水性很厚重或很厚實,其義意就是指水性有厚之感。厚的茶湯水性,使人感到飽滿而實在,帶給品茗者有較平和穩(wěn)定的心境。
水性薄和水性厚恰好相反,水性薄的茶湯喝到口腔里,沒有坦蕩舒張氣勢,水質(zhì)也感覺輕且蕭條。由于水性薄而造成小器的格調(diào),使品茗者產(chǎn)生了輕浮、薄弱、不安穩(wěn)而抗拒的感覺。臺地茶菁制成的普洱茶品,和一些邊境普洱茶品,茶湯水性多半會顯得單薄。所以為什么大家都喝古樹茶,因為古樹茶湯厚實,內(nèi)質(zhì)豐富。
利是因為太薄的水性之故,而使得口腔有觸及利刃的感覺。會引起單薄、偏激、難過的感覺,而且形成排斥和拒絕的作用。一般的邊境普洱茶或現(xiàn)在新樹茶菁所制成的新鮮青餅普洱茶品,茶湯水性多半會出現(xiàn)刃利現(xiàn)象。
值得注意的一點,普洱茶經(jīng)過長期緊扎密封,茶身很干燥,開封后立即沖泡品飲,茶湯水性常常會顯得薄,甚至會有利的情形。但是如果開封又將茶置于較寬大容器中,以使茶葉回氣一段時間,約十幾天或一個月,茶湯自然能表現(xiàn)出其應有的水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