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水分及多肉植物對于水分的追求
1、水分在植物生長三要素中的地位
植物生長三要素,陽光、空氣和水。按理說水是排在最后的,但是對于家庭栽培多肉植物來說,我認為水分的控制比其他兩項要重要的多,大家應該都有經驗,過多或過少的水分供給,都會造成植物生長不良乃至腐爛死亡。特別是家庭環(huán)境中,由于植物的蒸騰作用較小,所以很容易造成澆了水不會干,而澆水間隔一長,又會造成干透了很難澆透的矛盾現象。更多的時候,是盆土上面已經干透了,下面還是濕的,一個不當心,澆水一多,爛根、腐葉就會接踵而至。當然,這個土壤結構也有關系,但是事實上,只要控制好水分的供給,用土的配比則可以隨意許多。有句老話叫做澆水三年功,事實也是如此。家庭養(yǎng)花,澆水的技巧絕對是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對于多肉植物這種特殊的類型,水分控制就越加顯的重要。
2、澆水三年功
前段時間有空總結了一下這個所謂的“三年功”
“三年功”伊始,是入門階段,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水性”。
(1)水性
水分為幾種,以存在形態(tài)來分,可以分為地表水和無根水。地表水也就是江河湖海里的所有液態(tài)水。無根水則可以是雨雪等在大氣中自然凝結的液態(tài)水,也可以是以氣態(tài)形式存在的水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空氣濕度。
理論上來說,地表水由于溶解了不少的地表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所以水的硬度比較高,h2o蒸發(fā)后會沉積下大量的析出無機鹽。我們平時所說的水垢就是這個東西。而無根水就是地表水蒸發(fā)后遇冷再次凝結的產物,由于在蒸發(fā)前,已經拋棄了大量的析出鹽分,所以也稱為軟水,其中雖然也含有微量的雜質(水滴凝結需要空氣中的微塵作為核心),但是比起滿地橫流的地表水來,其含量可以忽略不計。
前面也講過,多肉植物的肉質根滲透壓很低,過量的鹽分會導致根系細胞脫水,所以我們講,相對于地表水,無根水更加適合澆灌多肉植物。
另外,水的酸堿度也是影響水性的一個重要指標,酸堿度大家都知道,“農夫山泉有點甜”為什么會甜?因為那是弱堿性的。動物的細胞液是弱堿性的,只有快死的動物體液才會呈酸性,所以人應該喝弱堿水。而植物卻相反,大部分植物需要的是酸性水,這也并不是說植物喜歡喝酸水,而是因為植物根系新陳代謝排泄的廢物會堆積在根系周圍,影響植物的健康,而這些排泄物以及土壤中可以被植物利用但必須先被溶解的元素,全部這些,都要靠酸性水來進行溶解。如果一個花盆里的土壤長期被堿水澆灌,那最終的結果就是以上所有的這些都會板結在一起,最終成為這盆花花的墳墓的奠基石。又有同學說了:“我家就是用農夫山泉澆的花,怎么好好的?”這是因為……因為這個山泉還不夠堿……
好吧,前面幾段只是一個知識點,大家了解就可以了,真要操作起來,我知道你們還是會去用自來水的。其實南方的自來水一般都是酸性的,無非也就是水里的溶解物多了點,要用來澆花也是可以的。用之前放臉盆里放置一晚,一來讓里面的氯氣散散,二來也可以讓水溫接近室溫。有空的時候讓植物去淋淋雨,也就湊合了。
(2) 澆水的策略
養(yǎng)花沒有定式,各家都有各家的養(yǎng)法,而且估計大家也是誰也不服誰。澆水也沒有定式,有人喜歡干養(yǎng)——干養(yǎng)便于植物的生殖生長,能更好的積累干物質,但植物可能就不那么水靈。有人卻喜歡濕養(yǎng)——濕養(yǎng)有助植物的營養(yǎng)生長,枝繁葉茂,但是抵抗力可能會比較差。如何,優(yōu)點缺點就放在面前,愿意怎樣養(yǎng),各位可以自己選擇。
當然,無論喜歡干的還是濕的,澆水的時機還有要把握的,對于“時機”二字,相信所有的大仙都會一致相信它的存在。對于多肉植物來說,似乎“干透了澆”這個辦法,已經成為了共識。的確,這個辦法是個最保險的辦法,很多能保持植物3年不死的同學,就是靠這個辦法苦苦支撐著。但各位再仔細想想,如果大家都知道“干透了澆”,那還哪里來的“澆水三年功”這個說法,難不成,古人都是低智商,總結了五千年就總結了這么個“干透了澆”的傻辦法?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干透了澆”只是花卉雜志上很多專家的口頭禪,這些專家一怕別人掌握了核心技術,將來搶了他們的飯碗,又不甘心默默無聞地當個辛勤的園丁,所以才想出了這么一個萬金油一樣的詞匯來忽悠大家。
“干透了澆”,什么叫透?是一天還是1個月?仔細想想就知道——這個詞就是個詭辯的道具。植物,哪怕是多肉植物,根系脫水都會造成有關細胞組織的破壞。沙漠里的胡楊總算是能抗旱了,30年不下雨的地方也能長的張牙舞爪。但是同學們可能不知道,凡是有胡楊生長的地方,順著根挖下去,5米以內保證土是濕的,地下水可能和幾百公里以外的綠洲相連。你當植物是傻子???它們機靈的很嘞~
覺悟吧!難道你家里的盆子里也有地下水嗎?既然沒有地下水,那你再給人家來個“干透”?人家能艱難的活著,就已經很對得起你的rmb了。家里畢竟不是大棚,大棚里有地氣,有濕度,哪怕干個半年,空氣中的濕度也足夠要求不高的多肉植物喝一壺了,再加上溫差什么的(后面會介紹)所謂的“干透澆透”完全是另一個概念。正因為這樣,家庭環(huán)境下的澆水策略就需要專門的進行策劃了。
前面我們講過,瓦葦要潤,番杏要干,無論潤還是干,家庭栽培多肉植物維持適當的水分是必須的。如果可以翻盆看土進行講解的話,那么瓦葦盆里土表以下3公分干的發(fā)白了,再下面的土粒有濕氣但不會粘連,就可以澆水了。而番杏則是最下部的1-2公分的土(不包括排水層)還有潮氣的時候,也可以澆水了。這兩個澆水的時機,可以在保證不因為過多的水造成植物生理障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維持植物毛細根上的根毛不被干死,植物的根毛也不必一直處于枯死——復活——再枯死的循環(huán),有限的營養(yǎng)可以最大程度的得到積累,植物長的自然會越來越好。
說到“時機”當然也會說說“時機”的把握,我們不可能每次澆水都翻盆來看。這除了需要平時苦練手感、眼力等基本功以外,自然是有竅門滴~
竅門1)稱重法,先確定自己的配土,每次上盆盡量用相同的配方,同時準備一個空盆,裝上干透的土,然后稱重,記錄重量后澆透水,再次稱重,把2個數據記錄下來。接下來就是一天一稱,除了可以檢驗你自己配土的保水性,最終目的是看幾天可以回復到干土上盆時候的分量,在這個天數上減去1-2天,就是你需要澆水的周期了。以上說的是瓦葦,番杏的話,可以不必減天數。當然這個方法忽略了植物根系的吸水和蒸騰作用,一般有植物生長的盆土會干的快點,所以以上的得出的數據能夠再和帶植物的盆的重量進行同期對比的話,得出的澆水周期就會更加精確了。
竅門2——植料變色法,加大配土中赤玉的比例,因為赤玉的土粒吸水性、水分傳遞能力相當好,而且有點水分就會變色,干濕非常直觀。配土中赤玉土的比例加大,可以加強盆土內的水分傳遞,上面的土干的快,下面的水分會一直傳遞上來,直到下面的植料中水分的含量減少到一個臨界點為止,而這個臨界點,往往就是澆水的信號的開始。建議配土中赤玉土比例加大到40%以上,盆面用2-3粒徑的純赤玉進行鋪面,盆面的赤玉變成淡黃色發(fā)白的時候,瓦葦最多再等1天,番杏2天就應該澆水了。
應該被唾棄的竅門
1、牙簽法,這個很多人喜歡用,但實際上很容易扎壞沿著盆壁生長的根系,再一澆水,爛你沒商量。唾棄指數3星級。
2、手指探盆法,這個辦法以前在一篇別人翻譯的文章上看到過,不知道實際上有沒有人在這樣弄,我覺得這個辦法很蠢,先不要說現在大家都喜歡用顆粒土,手指頭根本插不進去,就算插進去了,手指頭也會弄的臟兮兮,好好的盆面化妝土被弄亂,搞不好,盆面上浮著的一些寶貴的毛細根也會被插斷,可以說,這完全是個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蠢辦法,唾棄指數4星級。
3、敲盆聽音法,這個辦法我不想再批評了,忒不靠譜,除非大家都練就了朗朗一樣音樂家的聽覺,否則,這個辦法還不如用手指頭直接插。唾棄指數5星級。
(3)澆水的方法
無論是日本的園藝界業(yè)者,還是國內的大仙,對于澆水的方式都是不愿意多透露的,我覺得也不能怪他們,也有可能是大仙們一般都有大棚,成千上萬的植物,沒有辦法仔細的一顆一顆的對付,要知道,當你在桑拿浴室一樣的大棚里面對鋪天蓋地嗷嗷待哺的植物時,你也會毫不猶豫拿起水管一通亂噴的。所以他們不講,我非常理解。
但是對于廣大陽臺族來說,情況就根本不同了。大家省吃儉用,從自己的私房錢里分出相當可觀的一筆資金,冒著家庭暴力的危險,頂著朋友、同事異樣的眼光,冬天舍不得吃個烘番薯,夏天舍不得喝瓶冰汽水,好不容易買了可憐兮兮的那幾盆花,當然要仔仔細細滴一盆盆的澆了。當然也理解你們,所以好好聊一聊澆水的方法。
一般的生長季節(jié),(前面介紹過,想不起來的翻到前面自己去看,我也忘記了……)在合理的澆水周期內,可以放心大膽的盡情的兜頭澆水,澆到滿進滿出為止,特別是有條件利用無根水的同學,一通透水,可以讓植物如沐春風,盆面的水垢,植物表面的灰塵,盆土內的根系排泄物,全部可以在一通透水中被沖洗的干干凈凈,想起了某人的名句——白茫茫一片真干凈。
但是要注意